当前位置:首页  基层党建  工会小家

追寻先辈上海足迹 学习鲁迅民族脊梁精神——上财经院工会组织女教工参加徒步微游活动

时间:2019-11-27

为进一步丰富广大教职工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教职工间的交流与合作,11月22日,上财经院工会的妇女委员会组织女教职工参加“鲁迅小道”徒步微游活动,大家先后走访了鲁迅晚年生活的几处生活印迹,沿途参观多伦路文化街、李白烈士故居以及鲁迅先生墓,在经济史学系梁捷老师的现场解说下,通过观看展览、体味文化等方式,漫步千米长的鲁迅小道,走进历史、体味文化,感受中国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初冬的虹口,阳光温暖而稀疏,山阴路两旁树叶泛黄、色彩斑斓。女教工们徒步来到了活动首站——大陆新村鲁迅故居(山阴路132弄9号)。到这里才发现,故居恰逢整修,站在弄堂口,随着梁老师的现场讲解,体悟了鲁迅先生晚年生活一隅。




 


梁老师告诉大家,大陆新村鲁迅故居,是一幢红砖红瓦带花圃的三层楼房,属于新式里弄样式,鲁迅于1933年4月迁入,1936年在这里逝世,因为大陆新村在20世纪30年代地处公共租界“越界筑路”地段,具有半租界的性质,所以鲁迅称自己的书房为“且介亭”(取租界两字之半为“且介”,“亭”为“亭子间”之意)。在这里,鲁迅完成了小说集《故事新编》以及多部杂文集的撰写编辑工作。




 


告别大陆新村,我们一路沿山阴路,走到四川北路,沿途经过内山书店,进入多伦路文化街,来到了虹口区横浜路上的景云里,也就是鲁迅先生及其家人搬入大陆新村前的一处居所。在景云里弄堂的一处墙上,我们了解到,这个普通的石库门里弄,在二、三十年代的时候,陈望道、茅盾、叶圣陶等一大批名人居住在此,从事创作、编刊、领导和组织革命文学活动,鲁迅先生便也搬到此处与他们一同居住。

出景云里,我们拐回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大家随梁老师的讲解以及现场的指示牌的讲述了解到,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瞿秋白、丁玲、茅盾、郭沫若、夏衍、叶圣陶等30多位左翼文化名人都生活在这条长仅550米的小街上,其中巴金的《灭亡》、茅盾的小说《幻灭》等都是在这里完成的。这条不长的步道两旁,全是颇具特色的旧书摊、文物古玩店以及咖啡馆等。

离开多伦路名人街,大家沿途还参观了李白烈士(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原型人物)故居,感受李白烈士“战斗在敌人心脏”的智慧以及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最后,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鲁迅公园内的鲁迅墓,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无限追思。

本次徒步微游活动,以徒步游历“鲁迅小道”为主线,通过寻访鲁迅先生在上海晚年生活印迹以及参观烈士李白故居,体悟鲁迅当年的人生境遇,感悟其作为中华民族脊梁的深层意义,感受烈士李白的革命牺牲精神,观照现实,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我们更应回顾历史、珍惜当下,为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活动感想


在梁捷老师的讲解下,徒步三小时的红色之旅,既长知识又锻炼了筋骨,还增进了与更多同事间的交流,真是一举多得的事情,期待未来工会组织更多的这样有意义的活动,来服务更广大的教职工们。

——金晓茜

冬日午后,跟随梁老师一起,与同事们沿着鲁迅小道,寻访左翼作家、知识青年的文学救国之路。在李白烈士最后居住的小楼里,我们仿佛看到了他成功截获重要军事情报《江防计划》,似乎听到了电波仍在发报。这真是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机会。

——黄枫

借这次徒步走访鲁迅小道活动,我深刻学习领会到虹口区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更加深对上海历史文化的了解,能与同事们一道徒步,这份体验更是难忘,今后会尽力做好服务工作,为教职工创造更多机会。

——沈燕君

供稿/图:胡倩楠 编审:刘伟、陈旭东、张永超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