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中心  学院新闻

经鸿 · 师说 | 裘逸娟:政治经济学的春天正在到来

时间:2025-04-16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依托百年商科底蕴,凭借顶尖学科实力、国际化的科研视野和优质人才培养体系,稳居全国经济学科第一梯队。回望学院发展之路,是一代代经济学人的砥砺奋进与薪火相传。从上世纪30年代马寅初先生设立经济研究室播下火种,到1980年经济学系成立,再到2000年经济学院建立,承袭了经济学院(系)四十五年学术文脉,为社会培育了七千余名经济匡时之才。2025年,迎来了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建院25周年暨建系45周年,学院特推出“经鸿•师说”系列人物报道,探寻“大先生们”的治学理念,弘扬教育家精神。

本期“大先生”是学院政治经济学科的奠基人、95岁高龄的裘逸娟教授。她以亲身经历回顾了政治经济学科初创时期的艰辛与探索,分享了自编教材的筚路蓝缕之路,并对青年学子寄予殷切期望,以学者的远见为政治经济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




筚路蓝缕:自编教材的拓荒岁月

作为政治经济学科的奠基人之一,裘逸娟教授回忆道:“当时条件极其艰苦,师资匮乏,教学资源几乎为零”。经济学系初创之际,教师队伍尚在萌芽,教材更是短缺,她坦言:“我们甚至需要从零开始,一边教学一边摸索”。


在教学内容与方向的探索之路上,她与同事们面临着双重挑战:既要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融入教学,又要探索吸收西方经济学思想与方法的合理部分,推动政治经济学理论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当时没有现成的教材,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所有内容都需要老师们经过无数次讨论和反复的推敲。”她感慨道。而正是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奠定了经济学系严谨治学的根基。


面对教材匮乏的困境,裘逸娟教授与同事们毅然扛起重任,开启了自编教材的征程,“《政治经济学教程》的编写过程,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没有参考资料,我们就自己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结合中国实际案例,一点点构建起理论框架。”自编教材不仅需要深厚的学术功底,更需要无私的奉献精神。当时许多教师白天授课、晚上研讨,甚至牺牲休息时间,只为确保教材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历经反复打磨的《政治经济学教程》以“经济运行机制”为核心切入分析,融入当时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关注改革开放实践需求。时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袁恩祯教授评价道:“该教材在破除传统框架上显示了自己的特色。”




致青年:

以马克思主义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45年前经济学系创立以来,一代代学子走出校园,踏入社会。谈及对青年学生的期望,裘逸娟教授语重心长:“现在的学习条件比我们当年好太多了,你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她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首先要“真正相信马克思主义”,这种信仰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对唯物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理解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能够让你们学会用动态的眼光分析问题,这种思维模式受用终身。”


她鼓励学生既要掌握理论,更要“活学活用”,将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不要死记硬背,要理解背后的逻辑,避免教条主义。”




薪火相传:学科发展的新使命

对于政治经济学学科的价值,裘逸娟教授充满了信心:“我们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这门学科的春天正在到来。它不仅是认识世界的工具,更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石。”


如今,学院政治经济学已经开启了国际化与跨越式发展新征程。团队凝聚国际化力量,编纂涵盖初中高级的《现代政治经济学》系列教材,实现理论深度与现实解释力的双重突破;“浸润式”课程将价值观培育融入知识传授,多门课程获评国家级、省部级精品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学科坚持“全球视野,中国深度”的理念,孕育出众多兼具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在得知经济学院毕业生在金融、政策研究等领域的出色表现,她非常欣慰,并送上了祝福:“希望经济学院继续传承‘厚德博学,经济匡时’的校训,培养更多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经济学人才。”





供稿 | 胡淼

编辑 | 杜雨晴

  审核 | 林立国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