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1日,第十一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青年学者论坛暨《经济评论》第11期审稿快线在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顺利举办。本次论坛由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评论》编辑部、上海财经大学数理经济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聚焦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问题、新挑战,围绕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劳动力市场、土地制度、产业政策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及学术期刊的专家学者和青年研究者齐聚一堂,共话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与理论创新。


论坛开幕式由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常进雄主持。经济学院院长周亚虹、《经济评论》主编叶初升教授先后致辞。

周亚虹院长表示,本届论坛以"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为主题,旨在为青年学者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他强调,学院将持续支持青年学者的创新研究,鼓励大家扎根中国现实,做有价值、有温度的经济学研究,为推动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贡献智慧。

叶初升主编回顾了论坛过去几年的发展历程,提及论坛覆盖全国、见证青年学者的成长,并表示未来将继续携手各高校,培养经济学新生力量,助力中国经济学研究现代化与国际化。


主旨演讲环节由经济学院计量经济学系系主任张征宇教授主持。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朱平芳教授以《零工经济的灵活性与劳动供给——基于网约车市场微观大数据的研究》为题,深入分析了网约车司机的劳动供给行为,为零工经济的理论构建与政策设计提供了新视角。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周亚虹教授作了题为《二元经济转型是否让中国劳动力市场户籍歧视消失?基于样本选择的高维因子模型》的报告,在完善高维分解模型的基础上,从更全面的分布视角展开分析,为理解转型期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林辉教授以《人工智能与劳动力市场》为题,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对职业结构变迁的冲击机制及其经济社会效应。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李楠教授报告了《传统社会边疆地区的土地市场与地权交易:基于清代土默特地区的考察》,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献与田野资料,揭示了中国传统地权交易的制度逻辑与现实启示。

论文报告与评论环节分四个平行论坛进行,入选论文作者分别围绕异质性技术测度、跨区域合作与数据要素、落后产能与产业内卷、增值税分成激励、人工智能与劳动力市场、数据要素与经济增长、企业内卷式竞争、需求侧创新政策、生态补偿与企业绿色创新、信贷配置与内卷竞争、商业信用供给、国家标准与专业化分工等主题报告了研究进展。每篇论文设专门评论环节来自《世界经济》《财经研究》《学术月刊》《南开经济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等期刊的资深编辑和高校特邀评论嘉宾,从论文选题、逻辑结构、研究方法、学术创新及政策价值等方面进行了专业细致的点评,现场互动交流深入,学术氛围浓厚。


论坛闭幕式上,《经济评论》副主编罗琦教授宣布优秀论文获奖名单。

叶初升主编、张征宇教授共同为获奖作者颁奖。本届论坛评选出多篇优秀论文,涵盖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绿色创新、制度治理等多个研究方向,展现了青年学者扎实的研究功底与敏锐的现实关怀。

第十一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青年学者论坛秉承“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宗旨,为全国青年经济学者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了中国经济学研究的本土化、规范化和国际化发展,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了青春智慧与学术力量。
供稿 | 侯太平(学)、杜晓镔(学)、姚钊(学)、
朱昊烽(学)、唐宸(学)
供图 | 杨凯、杜雨晴
审核 | 张征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