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1日下午,经济学院校友系列讲座第二十一讲“徽商的历史渊源及精神”在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楼710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特邀安徽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研究员、学院1987级政治经济学校友陈发祥研究员返校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生动的徽商的历史与文化的“思想盛宴”。学院经济史学系系主任、1998届校友程霖教授和本硕博师生等参会聆听。学院校友会负责人黄振兴常任教授主持会议。

开场前,陈发祥校友向母校教师与同学们深深鞠躬,表达对母校母院教师的感恩,瞬间使得同学们萌生了对于校友的敬意,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以及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公告中写到,“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讲座伊始,陈老师结合多年来的徽商研究所学,开宗明义地向与会师生们介绍了微商研究的重要历史意义等。

“浙南、赣西、安徽南部等区域统称为‘徽州’,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徽州从中国行政版图中脱颖而出!”陈老师从当前关于“徽州”的地名的歧见出发,讲述了“徽州”地名背后折射出的国人在“文化自信”道路的深层次的诉求及表达。讲座中,陈老师依次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徽州的地缘、历史,从而自然引出对于徽文化和徽商的起源的思考,他从“徽”字的起源、徽州的居民来源以及地理环境入手,结合“大山大水”历史地貌进行了阐述,在同学们心目徐徐描绘出“徽州”这座历史名城的地理学上的空间概念,“徽州‘东有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厄’,特殊的地理地貌造就了徽州人‘向外闯’的精神”,他还引用了一句俗语“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说明了徽州自古地处偏僻,多山地,少耕田,因此古徽州的少年郎们十三四岁,为了生活被迫背井离乡,他们奋发图强,只为有朝一日衣锦还乡。随后,他还并结合“徽州”四大胡氏的讲述,引发了同学们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思考。
谈到徽商精神,他认为第一,徽商贾而好儒。儒为徽商经营管理理念来源、儒为徽商的传续四百年成为可能、“儒”成为徽商与封建官员结交的重要资本、重儒使徽商后裔走上了为官之路,通过手中控制的资源影响政策制定正面作用于商业、“贾而好儒”促进了徽商之间的粘合度、成就了徽商高于其他地方商帮的人格与素养,成为十大商帮之首。第二,吃苦耐劳、锐意进取的精神。第三,资本积累的多渠道。第四,商业反哺文化,造就了徽学。第五,诚信、仁义是立业之基。第六,眼光向外、经营在外的开放精神。第七,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第八,赴国急难、民族自立的爱国精神。

在最后互动环节中,陈老师对同学们提出如何做到博闻强记、怎样看待安徽目前的创业股票等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解答。“陈老师对徽州的历史如数家珍,信手拈来的文化故事又‘恰到好处’,以及自身对于徽州文化感兴趣的原因等引发了我对于徽州文化的向往与思索,并对陈老师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学院2019级经济学专业蔡萃同学表达了对于陈老师的感谢。近三个小时的讲座,同学们感受徽文化熏陶,听的津津有味、意犹未尽、受益匪浅。

黄振兴教授还为陈发祥校友颁发了“匡时论坛——上财经济学院校友会系列讲座”荣誉讲师聘书以及讲座纪念立牌等。
未来经济学院校友会也将陆续邀请更多的校友带来行业经验以及人生经验的分享,帮助同学们从校友的经历中汲取成长经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提前探索职业生涯,找到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

陈发祥校友:1991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系,上海财经大学安徽校友会副会长,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秘书处副秘书长。
(供稿:蔡萃(学)、胡倩楠;供图:胡倩楠;编审:黄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