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中心  学院新闻

【党建引领】主题教育 | “中国”系列教材专项调研会暨教材工作推进会在经济学院举行

时间:2023-06-21

6月13日下午,上海财经大学主题教育专项调研会暨教材工作推进会在经济学院710会议室举行,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商学”系列教材《中国企业数字化战略》主编徐飞教授与专家学者们一道,认真学习领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理论内涵,围绕“中国”系列教材进行了专项调研,探讨交流了如何在历史视野中提升知识体系对“中国特色”和“世界共性”的阐释能力,为加快构建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彰显中国的文化自信贡献上财智慧。来自上财经济学“101计划”系列教材以及“中国经济学”“中国商学”“数字经济”系列教材的主编们受邀参会并作主题发言。校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及各院系相关人员参会。教务处副处长江晓东主持会议。

 

周亚虹教授:“经济学院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尤其是高质量教材建设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近些年采取了系列举措加强领导和强化投入,力争在高质量教材建设上取得突破和进展。”

 

经济学院院长周亚虹教授作主题发言。周亚虹院长依次从教材建设基础、教材建设主要举措和重点建设教材等三方面介绍经济学院教材建设总体情况,周教授提到,经济学院2019年之前的教材建设工作大多有赖于理论经济学相关专业的不懈努力,为第五轮学科评估打下了良好的的工作基础,比如政治经济学、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等学科在教材建设等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与沉淀;与此同时,2019年以来,学院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尤其是高质量教材建设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资金资助等形式,先后重点建设6-9本教材,启动经济学精品、经典教材成体系建设计划等一列列措施着力推进高质量教材建设。

魏航教授:“在借鉴西方商学体系过程中,我们大量使用了西方的案例、西方的企业、西方的企业家;然而,对于中国的案例、中的企业、中国的企业,我们却缺乏深入的研究,在课程中使用比例过少,教师们对于中国实践研究较少。因此,我们很需要把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发展的成绩放进(教材)去。”

 

商学院党委书记魏航教授作题为《建构中国自主商学知识体系的思考》的主题发言,魏教授主要从西方知识体系借鉴、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探索、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策略等三个方面展开阐述,他首先简要介绍了未来学院在教材建设方面的整体规划,并开门见山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最重要的是知识体系,知识体系中最核心的是教材体系,培养人的过程中最后的落脚点一定是教材,所有的知识的方案、体系都是通过教师利用教材的使用把它呈现出来的。”随后,他结合主题教育学习内容,在客观分析了中国商学教育“前30年”借鉴西方商学体系现状基础上,就学院在体系的探索性尝试,指导思想以及构建策略等作了深入交流。

随后,校教务处副处长江晓东简要介绍了学校对教材建设的规划和布局,他还结合主题教育学习体会以及经济学院、商学院的主题发言,谈了自身对于“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以及对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解。紧接着,会议进入自由交流阶段。

 

“数字经济”系列教材《数字经济学》主编井然哲老师随后交流汇报了教材编写的初衷、内容框架和整体布局,包括图书编辑出版的过程中的思考等,并表示未来在数字与经济学相结合的探索以及经济学等方面的思考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国商学”系列教材《中国电子商务》主编郝晓玲老师从眼前面临的困难出发,她谈到自己一直在思考如何将中国元素更好地提炼并融入到教材内容中去,并就出版社的选择等方面与在座的专家学者们交换了意见。“数字经济”系列教材《互联网思维与数字经济》主编李艳红老师表示如何在教材中将互联网思维如何与数字经济更加紧密结合、如何在国际化视野下运用好互联网思维等问题将是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经济学”系列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主编冒佩华老师首先分析了国内政治经济学领域内同类教材的定位与特色,并汇报了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在与国内同行研讨后形成了本书的主线、基本逻辑框架及教材定位等思考,他表示将竭尽全力力求在教材内容上有所创新,结构上有所突破,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构建贡献绵薄之力。

 

“中国经济学”系列教材《中国发展经济学》主编余典范老师从“大国的发展经济学”的定位谈起,详细介绍了书籍的内容章节及逻辑主线、案例设计等,并就教材的市场竞争力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此外,余老师还就教材的编写团队“阵容”等作了简要的说明。“中国商学”系列教材《中国企业治理理论》主编贺小刚老师主要汇报了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他提到,“如何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摸索出企业治理的演变脉络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他还补充提到了自己的尝试与思考,并就教材的内容和框架作了简要的交流。“中国商学”系列教材《儒商与中国企业家精神》主编朱璐老师汇报了教材出版的情况及国内、国外团队的整体时间安排,她还表示未来教材在定位及亮点等方面还需继续完善。“中国商学”系列教材《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主编董静老师结合自己对于企业战略的研究,对标同一学科标杆性的教材而言,这套系列教材在教材内容和定位及教材的用途等方面的创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经济学”系列教材《中国开放型经济学》主编靳玉英老师交流了她对于教材编写的思考,她谈到,建构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最大的困难点在于如何从丰富的实践中凝练上升为指导性的理论,并就教材最终用途和实践指导性意义等谈了自己的看法。“中国商学”系列教材《中国创业学》主编刘志阳老师也从教材内容大纲、框架及完成进度等方面也谈了自己看法,并表示会继续和团队一道打磨教材,力争向教材的精品化方向努力。

 

校教务处处长朱小能以同济大学数学系编写的《高等数学》为例,谈到了该教材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术影响力具天然形成的特点,期望与会学者对标对表,认真思考和谋划,讲好教材的中国故事与中国逻辑;朱处长还对与会专家学者在教材编写上的专业性追求及辛勤付出表达了感谢。

 

徐飞常务副校长作总结发言,他谈到,本次主题教育专项调研暨教材工作推进会在党中央‘大兴调研之风’的号召背景下展开,意义深远且具指导性意义。徐飞常务副校长首先对经济学院和商学院在教材建设及建构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方面的尝试与探索给予了肯定,并要求与会专家学者们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内涵,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对教材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知,加深教材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与紧迫感;其次,他就中国系列教材的建设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充分省思中国历史早期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思想中的“体”的概念,把握好教材的“灵”与“魂”,这些认识都对编好中国系列教材有很好的启发作用。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主要内容和理论内涵以及背后的逻辑线索,更好地作用于中国系列教材建设。

接着,徐飞常务副校长以“新金融”形态为例,指出中国系列教材要达到“系列”的标准,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做好整体战略规划,力争将教材建设成为学术引领者,要有把教材建设成为各领域权威教材的眼光、底气与追求。徐飞常务副校长还以“专著好还是教材好?”向与会教师们提问,并要求与会学者们务必以完成专著的精神来编写教材,力争在学术和学理上作出贡献;他希望在座专家学者们能够集思广益、认真谋划,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的共享作用,搭建教材框架与结构,学会颠覆、学会解构、学会重建。

最后,徐飞常务副校长就“著”“编著”“主编”等教材的规范名称、教材出版社的选择等方面发表了指导性意见,他指出,要以开放的胸怀吸纳天下英才,以开放心态来吸纳广大英才,让上财成为具有世界吸引力的开放、包容、多元化的学术交流平台,也让上财这所百年商科高等学府在新时代教育强国的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供稿、图:胡倩楠;编审:刘伟、周亚虹、江晓东)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