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揭晓的2023当代经济学博士创新项目最终名单中,上财经院燕红忠授指导的2023届博士生高原凭借《宗族网络、公共品供给与清代社会治理——以社会治理模式的变迁为中心》一文成功入选,与其他9位来自西南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按公告发布顺序)等高校的博士生一起,经过学校推荐、匿名初审,匿名复审答辩,从全国高校推荐的百余篇经济学博士论文中脱颖而出,成为本年度优秀博士论文。
“当代经济学博士创新项目”(原“中国经济学优秀博士论文奖”)由当代经济学基金会设立,旨在激励和资助有志于在经济学领域作出创新贡献的中国高校经济学优秀博士毕业生,助力其在学术前沿领域潜心研究、为经济科学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该项目每年资助一次,每次资助10位青年学者,每位入选者将获得资助经费税前10 万元人民币。自2016年开办以来,迄今已举办八届,对推动我国经济学领域青年学子的学术追求,意义深刻,影响深远,在高校博士圈发挥了学术标杆性影响。
论文简介
《宗族网络、公共品供给与清代社会治理——以社会治理模式的变迁为中心》一文围绕两个中心问题展开讨论:一是清代社会治理模式经历了何种变迁过程?二是在此过程中,以宗族网络为代表的民间力量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其扮演的角色经历了何种转变?宗族网络影响社会治理的机制又是如何?该研究有助于从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和现代价值,从公共品供给的视角厘清了宗族网络影响社会治理的内在机制,为晚清国家能力衰弱时,地方社会秩序得以维系提供了合理解释,补充了宗族网络在传统中国地方公共品的有效供给方面的经验证据。
论文较好地实现了经济学理论、量化分析方法与历史资料的融合与对话,突破了单一研究方法的局限。民间力量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但在长期历史进程中两者关系经历哪些转变仍然缺乏有效的理论和实证证据。特别是在现代文献中,识别民间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角色转变过程较为困难,该研究基于清代特定的历史场景和档案史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识别难题。全文史料翔实,在量化历史数据库的构建与运用方面实现了较大突破,为清代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提供了新的量化证据。
同时,论文以清代社会治理模式的变迁为中心,呈现了清代中后期宗族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显著成效,揭示了民间力量在公共品供给和社会治理中发挥的独特作用。民间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经验,为当前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实现不同参与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良性互动提供了历史镜鉴和实证支撑。对于如何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具有实践意义。这篇博士论文为作者持续关注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与公共品供给问题打下了很好的研究基础。
作者简介
高原,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23届经济史专业博士毕业生,导师为燕红忠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史、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目前担任《探索与争鸣》期刊的经济学编辑。
导师简介
燕红忠,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项目”青年学者、新世纪优秀人才;兼任中国经济史学会常务理事、近代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马工程”重点教材《中国经济史》编写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史、金融史与经济发展。
截至目前,上财经院培养的博士生中,共有5位获得该项殊荣,充分彰显了学院立德树人的教育成果。多年来,上财经院一直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在人才选拔、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大胆革新,博士生管理实行“高标准、严要求”,坚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创新型经济学人才的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与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平衡,致力搭建丰富的学术交流网络,全面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显著提升博士生科研能力和水平,在国内外赢得较高的声誉。学院人才培养成果曾获得2018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7年度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16年度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为创新经济学人才培养方式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供稿 | 燕红忠 陈爱琴
编辑 | 张送萍
审核 | 张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