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主题活动
理论星期二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12月19日下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联合举办“对话:习近平文化思想”主题学习活动。上海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家宣讲团成员、上海市委党校教授黄力之,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章忠民分别作专题辅导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曹东勃,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洋、党委副书记姜国敏,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林立国、党委副书记金晓茜等出席活动并交流学习感受,学校资深教授鲁品越等师生党员代表参会交流,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党员共同参与活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为双一流建设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主题学习会由金晓茜副书记和姜国敏副书记联合主持。
专题辅导报告
学习会上,黄力之教授首先围绕《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主题,从新历史起点上的新的文化使命、支撑新文化使命的一体两翼、全面贯彻落实“七个着力”三个方面作专题辅导报告。
他重点解释了支撑新文化使命的“一体两翼”:这来源于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一体”为“坚定文化自信”,两翼为“秉持开放包容”和“坚持守正创新”。他谈到,“一体”是目的,因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世代相传的文化不会因为政治制度的变迁而变化。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延续文化自信需要战略支持。“两翼”是为达成“一体”的战略。其中,开放包容是处理中华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关系的战略,僵化封闭不可取,需要与外部世界交流学习;“守正创新”是处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中昨天、今天与明天关系的战略,对于历史要守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未来要创新,未来不是过去的翻版,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塑造明天更强大的中国形象。
他还围绕加强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继续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闻舆论的四力与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建设等内容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随后,章忠民教授作主题为《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意蕴内涵》的专题辅导报告,重点强调了“第二个结合”论断。他表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报告从三个层面展开: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六大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体系建构角度可展开为总论、分论、专论三个部分。文化思想与强军思想、经济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外交思想、法制思想同为分论的组成部分,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契合。第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来龙去脉。将文化思想放之于历史发展过程中分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极度不自信、革命文化自信、经济科技不自信。1990年,费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化政策回归以树立中华民族自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是应运而生,是45年改革开放的集大成。第三,学好用好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中化马,以中国思想回答世界之问,人类之问。
对话与交流
听取报告后,两院党政班子成员和鲁品越教授等师生代表结合报告内容,从不同角度深入交流了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感悟。
曹东勃教授指出,目前我们正处于总结发展经验,由文化自省、自觉到自信的过程,总结经验,也补足短板,反思自我,也反思他者,既扎根田野,也研读经典。回望现代化建设过程可以发现,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始终是互补的,经济建设进入高潮,也会迎来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他着重讨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内在逻辑,强调经济和文化内在是存在张力的,文化需要沉潜,而经济求新求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需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但也无法忽视仓廪实而知礼节的一般规律。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走一条平衡的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林立国教授表示,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力量。他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谈到,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应同频、同向的高度契合和相互成就,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厚植文化底蕴,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也是自信的体现。文化是魂、是根,一体两翼提出的目标和战略也要体现在经济工作上,一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坚定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二是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西方国家越是挑动“脱钩”“断链”,就越要坚持开放;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刘洋教授从高校育人角度出发,谈到高校在理论研究上要把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学科建设充分融合,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支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离不开文化思想的涵养。在宣传上,要做好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工作,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助力学生全面发展;要将文化使命和文化自信传达给学生,培养出现代化建设强有力的接班人。
姜国敏教授强调,要将习近平文化思想放之于当下中国发展关键节点来学习,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这一特定条件之下,强调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构建,包括对外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交流互建等。作为高校,在文明传承、文化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事业使命责任。担当之下,我们要立足于当代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语境下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建构中华民族现代化文明。
金晓茜老师从培养学生文化意识这一角度出发,强调文化意识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学生,逐步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素养。目前,由于传播媒介的转换,通过电视播放经典影片这一路径对学生的影响力减弱,学生倾向于在各个社交平台上获取信息,了解文化。学生工作要适应变化,并教会学生正确判别信息。她表示,文化育人是三全育人的重要方面,学院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引导青年学生将中华文化的弘扬融合到日常活动中,培养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鲁品越教授作为师生党员代表分享了学习感悟。他高度肯定了经济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的联合学习,指出经济建设是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离开文化建设的经济建设是睹始知终的。他强调,文化建设绝不是经济建设的营销手段,文化建设关系到国运,经济建设要为文化建设服务,不断塑造中华民族的社会价值观,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坚持文化自信,既要自信我们民族的文化历史,自信我们民族的智慧,自信我们的黄皮肤,更要自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科学性。
最后,姜国敏教授对活动进行了总结,将本次活动誉为年末寒冷冬日里的一次火热的思想碰撞,并对鼓励作为科学研究人才的参会师生党员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供稿、供图| 侯太平
编辑| 张送萍
审核| 林立国 曹东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