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上财经济史学Workshop”暨“中国经济转型的历史逻辑与思想脉络”研讨会在上财经院顺利举行

发布者:王雨真发布时间:2024-09-11浏览次数:166




2024年9月7-8日,第六届“上财经济史学Workshop”暨“中国经济转型的历史逻辑与思想脉络”研讨会在上海财经大学顺利召开。会议由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研究院主办,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承办,《中国经济史研究》协办。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香港岭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2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参会。







开幕式由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副会长、上海财经大学大学经济学院王昉教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周亚虹教授,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魏明孔研究员,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会长程霖教授,《中国经济史研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魏众研究员先后致辞。

周亚虹教授表示,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作为学院最重要的主干学科,在历次学科评估和学科建设中对学院以及学校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经济史、经济思想史贡献了有显示度的著作及成果。在学科布局方面,学校成立了政经双史学科平台,推动双史学科进入上海财经大学双一流建设团队。学院根据学科特点为双史和政经成立特区以支持人才引进、博士生招生、教师晋升等工作开展,希望能够为学科培养有潜力的年轻人,为学院以及学校的学科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魏明孔研究员表示,会议主题包含了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两个二级学科,其中历史逻辑是经济史,思想脉络是经济思想史,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同时,会议主题与当今中国、世界百年不遇的社会转型相契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历史上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的经验值得我们进一步总结。

程霖教授表示,“上财经济史学Workshop”是上财经济思想史与经济史学科系列学术品牌中的一个重要品牌,主要宗旨是推动经济思想史与经济史研究领域内的新方法、新视角和新问题进行深度的交流和研讨。以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史的视角来审视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型,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这一转型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同时,中国经济学创新发展离不开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而经济史学是经济学创新发展的源泉和基础。因此,基于中国历史的经济学理论创新是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路径、核心内容和建设基础,也是经济思想史和中国经济史学人共同的学术使命。

魏众研究员表示,自第三届参加“上财经济史学Workshop”以来,每次参会都能感受到中西思想的碰撞与互鉴。上财经济史学系作为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重镇,为学科培养了大批的学者,做到了人才辈出,薪火相传。回顾杂志社与杜恂诚老师接触的经历时,魏众研究员高度赞扬了杜老师对学术的认真与尊重。




7日上午,主题报告第一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隋福民研究员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何平教授、厦门大学林枫教授、香港岭南大学刘光临教授先后带来了题为《货币论的多元性与纸币的性质和前途》《嘉庚企业的跨国网络》《近世与传统——重读郝若贝的刘子健有关宋代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假说》的主旨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高超群研究员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贺水金研究员分别对三篇文章的选题意义、研究视角等方面进行了评论与讨论。

主题报告第二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魏众研究员主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邹进文教授、北京大学周建波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程霖教授先后带来题为《近代中德经济思想的互动》《票号代办捐纳、汇兑官款与晚晴财政转型》《中国古代纸币管理思想的主要成就及启示——基于国际比较视野的考察》的主旨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魏众研究员和上海社会科学院钟祥财研究员分别进行了精彩评论。




7日下午,会议第一阶段是上海财经大学杜恂诚教授新书《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历史逻辑》的发布会和研讨会,由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燕红忠教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刘志阳、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社长黄磊和上海财经大学杜恂诚教授分别进行致辞。

刘志阳处长表示,该书是杜恂诚教授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过程当中十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同时,他认为杜恂诚教授的治学精神和治学能力的攀升十分值得后辈们学习。

黄磊社长表示,杜恂诚教授的大作涵盖经济制度、金融发展和企业治理等领域的近70篇具有代表性文章,是杜教授学术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杜教授脚踏实地、知行合一的精神标识。新书具有突出的学术和社会意义。

杜恂诚教授回顾了他四十余载来的研学经历,分享了他在学术道路上的感悟:第一,树立专业思想,个人要想在专业领域有所成就,须得甘于坐冷板凳、保持专业兴趣。第二,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许多无用之学习可能起到大用,不能因为看似无用而不去学习。第三,重视和积累一手资料,理论和资料需保持动态平衡。

在燕红忠教授的主持下,杜恂诚教授和魏明孔研究员上台为新书揭牌,并由黄磊社长、程霖教授进行见证。


随后,围绕杜恂诚教授的新书,北京大学萧国亮教授、南开大学王玉茹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周育民教授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钟祥财研究员分别做题为《从伦理的视角看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历史逻辑—读杜恂诚<中国传统伦理与近代资本主义>》《以金融为中心,中国经济近代转型的全方位研究》《读<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历史逻辑>的几点心得》《技术路径和哲理分析:经济史学研究的两个方向》的主旨演讲。

在自由讨论环节,北京大学萧国亮教授、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魏明孔研究员、香港岭南大学刘光临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程霖教授、复旦大学戴鞍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何平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贺水金研究员、宁波大学张跃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周建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魏众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缪德刚副研究员等围绕杜恂诚教授的著作、个人学术成果及学术风范开展讨论。

会议第二阶段,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贺水金研究员、宁波大学张跃副研究员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徐琳副研究员先后发表了题为《晚清上海米价研究(1872-1911)》《宁波过账制度与近代钱业市场发展》《二十世纪初金汇兑本位制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适应》的论文报告。

上海财经大学杜恂诚教授和上海财经大学副院长燕红忠教授进行了精彩点评。



8号上午的主题报告主要围绕中国货币、金融以及国民经济转型的历史逻辑与思想脉络展开。主题报告第一节由复旦大学李丹教授主持。

厦门大学焦建华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宋佩玉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燕红忠教授分别带来题为《居民收入,资本积累与经济发展:以福建侨汇为例》《英国在华商业体系的瓦解:以英资银行停业清理交涉为中心的考察(1949—1965)》《近代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与发展特点》的论文报告。

复旦大学李丹教授和中央民族大学许晨副教授分别对三篇文章进行了精彩评论。

主题报告第二节由上海财经大学赵萱助教授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缪德刚副研究员、上海财经大学刁文天助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沈博助理研究员带来题为《数字化时代的历史数据使用问题》《近代中国传统金融业转型的政治经济学解释——基于山西票号的研究》《近代中国经济转型视域下“义利之辨”的调适、重塑与转向》的报告。

上海财经大学王昉教授和中国政法大学熊金武教授进行了精彩评论。



在闭幕式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高超群研究员对与会嘉宾表达感谢,表示本届研讨会不仅精心准备且国际化,更是具有经济史、思想史融合的特点,意义重大。

上海财经大学副院长燕红忠教授在总结发言中首先提出,本次研讨会呈现“大视野、小切口”,多角度、多维度深入探讨,老中青学者荟萃等特点,各位专家学者聚焦研讨会主题,围绕中国经济转型问题提出诸多创新性的观点。其次,他提到,恰逢新学期伊始,这场学术研讨会对新同学而言无疑是一次极具意义的入学教育。最后,燕红忠教授向参会的专家学者、学术期刊和媒体,以及会务组老师和同学们致以诚挚的感谢。


供稿 | 刁文天、朱玉珂(学)、刘炳哲(学)、庄砚(学)

供图 | 杜雨晴

编辑 | 杜雨晴

审核 | 燕红忠





联系我们
地址:上海市国定路777号
邮编:200433
E-mail:wxb@mail.shufe.edu.cn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