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依托百年商科底蕴,凭借顶尖学科实力、国际化的科研视野和优质人才培养体系,稳居全国经济学科第一梯队。回望学院的发展之路,是一代代经济学人的砥砺奋进与薪火相传。从上世纪30年代马寅初先生设立经济研究室播下火种,到1980年经济学系成立,再到2000年经济学院建立,承袭了经济学院(系)四十五年学术文脉,为社会培育了七千余名经济匡时之才。2025年,迎来了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建院25周年暨建系45周年,学院特推出“经鸿 • 师说”系列人物报道,探寻“大先生们”的治学理念,弘扬教育家精神。
本期“大先生”是学院经济史学科的领军人物——杜恂诚教授。从潜心治学助力学科发展、贯通中西贯通创新研究范式到传道授业促进学术传承,作为经济史学科发展的见证者,杜恂诚教授引领我们一同回溯那段砥砺奋进的岁月。
皓首穷经攀一流学科
作为理论经济学的两大二级学科,经济思想史学科和经济史学科(以下简称“两史”)纳入学校一流学科特区建设,其中经济思想史学科是国内高校同学科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上海商科大学勇立潮头,在本科教育中率先开设《经济学说》《经济学史》等课程,李权时、唐庆增等一众学界巨擘深耕细作,为“两史”发展奠定深厚根基。作为全国高校首所依循世界一流大学标准设立经济史学系的学院,在上世纪50年代初重建经济思想史学科后,涌现了以胡寄窗、叶世昌等为代表的著名学者。除此之外,《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光辉成就》等一批代表性著作涌现,展现了中国经济学思想的深厚底蕴。
“我是靠自学才进入研究机关的,没有形成稳定的学术理念。”杜恂诚教授回顾道,加入“两史”学科的研究队伍,完全是出于偶然。因为先前曾从事过少许文字和编辑工作,1979年1月,他被从工厂招入重建不久的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工作。
1988年,杜恂诚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汪敬虞先生;2002年,担任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当时“两史”学科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在继承老一辈学者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杜恂诚和谈敏、赵晓雷等为代表的新一代学者开始挑起学科发展的大梁。2003年,学院成立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心,以中国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为研究重点。杜恂诚担任中心首任主任,他不遗余力地推动着学科发展。这一时期,学科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在持续增长的同时顺利完成转型。
在学科体系逐渐完善的基础上,杜恂诚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学科研究的深化与拓展。在既有丰硕成果的基础上,他60岁开始学习计量经济学等方法,并将其运用于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系统研究之中,不仅丰富了经济史学科的理论体系,还为政策制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历史借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经济史学科的影响力稳步提升,众多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经济史学科的发展。
引才聚智拓学科边疆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开始朝着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转型并取得快速发展。对于学院大力推进的人才引进的发展战略,杜恂诚大力支持。谈到经济史学师资队伍的培养时,他指出,“目前研究中国经济史的人员很多,但对于外国经济史的研究力度远远不够,值得我们注意。”同时,他还建议学院引进研究外国经济史的海归人才,和国外知名大学的史学系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联合培养博士生提供教学科研方面的协助,指导经济史学专业课程建设等。
“我们要关注每个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部分,找到每个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有别于西方国家的特殊规律和基本特征。”正如杜恂诚教授所言,学科团队以“融通古今、贯通中西”为学术追求,不断创新中国经济史学的研究范式,将经济学前沿理论与方法运用于中国经济史学研究和阐释,对西方经济学理论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深耕了中国经济思想史的沃土,又拓展了西方经济史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的研究疆域。
诲人不倦传学术薪火
杜恂诚教授年逾花甲仍坚持奋战在教学第一线,本着“提高学生研究意识”的原则,他在督导学生研究工作的同时,积极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寻找理论创新点,培养新一代具有良好研究素养的经济史学人才。除此之外,他指出,经济史学需要掌握理论、资料和方法的平衡,只有掌握了某一个领域较全面的知识,经济史学的方法才能相得益彰。经济学院要求经济史学系的研究生和其他经济学系的研究生一样学习“三高”课程,对学生而言能打下非常良好的基础,这不论对将来继续从事研究工作,还是走上工作岗位,都是受益匪浅的。
如今,学科聚焦中国原创经济思想提炼与理论构建,助力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既为新时代新征程提供历史坐标,亦在全球化浪潮中发出中国声音,铸就了“立足本土、对话世界”的学术平台。“中国经济转型的历史与思想研究”创新团队的成立,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启蒙研究》《中日货币战争史》等高质量专著,不断夯实学科发展内涵;参与世界经济史大会、出版英文专著《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纲》等,推动中国经济学说“走出去”。新一代学者正扛起大旗,引领上财“两史”学科领跑国内高校。
学科蓬勃发展的源流,是因为有着像杜恂诚教授这样一群卓越且专注的学者。他们潜心研究,深入挖掘历史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提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观点;提携后辈,积极将自己的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传授给年轻学者。由此,“两史”学科才得以枝繁叶茂,延续绵长,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迸发出持久的学术生命力。
(撰稿人:汪浩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