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寿昌:劳动经济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实际

发布者:杜雨晴发布时间:2025-04-12浏览次数:30

编者按: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依托百年商科底蕴,凭借顶尖学科实力、国际化的科研视野和优质人才培养体系,稳居全国经济学科第一梯队。回望学院的发展之路,是一代代经济学人的砥砺奋进与薪火相传。从上世纪30年代马寅初先生设立经济研究室播下火种,到1980年经济学系成立,再到2000年经济学院建立,承袭了经济学院(系)四十五年学术文脉,为社会培育了七千余名经济匡时之才。2025年,迎来了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建院25周年暨建系45周年,学院特推出“经鸿•师说”系列人物报道,探寻“大先生们”的治学理念,弘扬教育家精神。

本期“大先生”是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科的主要创立者之一、离休教师葛寿昌教授。他全程深度参与、见证了上海财经大学劳动经济学科的发展从萌芽之初的艰难探索,到逐步成长壮大的光辉历程。借由本次采访,他回顾了劳动经济学科初创时的艰辛,分享了编写专业教材的曲折过程,更以资深学者的远见卓识,为劳动经济学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从实践中走来:梦想在这里萌芽

谈及投身劳动经济领域的初衷,葛寿昌教授打开了话匣子:“我最初接受正规学习的时间并不长,但丰富的实践却为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上世纪60年代,积极响应“上山下乡”号召,前往南汇农村。在那里,他从一名普通的下乡人员成长为生产队队长。面对农业生产中劳动力管理、资源分配等实际问题,他没有退缩,而是虚心向老农请教,在田间地头开设“田间课堂”,学习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使用方法。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对劳动与经济的关系有了深刻的感悟。

1978年,他来到上海财经学院工作。彼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起,劳动力管理、就业分配等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他敏锐地察觉到,这些问题需要专门的理论体系来研究和解决。就此,建立劳动经济学科的想法在他心中萌芽。1982年,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上海财经学院在政治经济学专业下设劳动经济学课程,这一开创性举措标志着上海财经大学劳动经济学科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在艰苦中奋进:开拓学科发展新篇

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浪潮初涌,上财劳动经济学人便在经济学殿堂中开辟新径。在葛寿昌教授倡导下,我校于1985年正式成立劳动经济学教研室,成为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设立劳动经济学课程的院校之一,这是学科发展的又一关键节点。回忆起教研室成立之初的情景,感慨万千:“当时条件十分艰苦,师资力量薄弱,教材也严重匮乏,但大家都充满热情,一心想要把学科建设好。”

教研室成立伊始,仅有8位专职教师,他们肩负着教学、科研和教材编写等多重任务。为了编写符合中国国情的劳动经济学科教材,他带领团队筚路蓝缕。基于实际教学和研究,结合查阅大量资料、深入企业调研等方式,从1983年到1996年,他们先后编撰了《劳动经济学》《劳动保障经济学》《社会保险和福利》等一系列奠基性教材,其中,《社会保障经济学》被列为财政部重点规划高等财经院校试用教材,对劳动经济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除了教材编写,葛教授还积极推动学科的社会服务工作。“一定要了解实际,加强调研,和实际部门增强联动,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将专业知识融汇进工作。”这是葛寿昌教授对劳动经济学系师生们的殷切寄语,也为劳动经济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983年9月起,他受上海市劳动局委托,主持举办了三期劳动经济学大专班、四期劳动经济学专业证书班;同时,受上海市总工会委托,举办了五期工会系统劳资干部培训班。这些培训活动为上海市乃至全国劳动系统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许多学员回到原单位后成为业务骨干,为劳动经济理论的传播和应用贡献了力量。


于变革中前行:探寻发展新方向

随着学科建设的逐步推进,葛寿昌教授带领团队不断完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1988年,学校设立劳动经济专门化专业;1999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这一过程中,学科也经历了专业设置的调整,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保障两个方向先后分流至其他学院,但这也为劳动经济学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专业调整虽然带来了挑战,但也让我们能够更加聚焦劳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他回忆道。他和劳动经济学专业的教师们抓住机遇,深入研究劳动经济领域的前沿问题,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



传承精神,续写辉煌:奔赴更灿烂的明天

在他和团队的齐心协力下,赢得了“北有人大,南有财大”的学术声誉,确立了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他们突破传统劳动经济理论的桎梏,将实证研究的基因植入中国语境,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提供了重要学理支撑。

回顾学科的发展历程,他语重心长地说:“劳动经济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师生的努力,更离不开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态度。希望年轻一代的学者们能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为学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秉承老一辈学人的嘱托,新世纪以来,新一代学者接棒前行。他们聚焦教育公平、医疗改革、人口流动等时代命题,建立了我国首个大型流动儿童跟踪数据库,深度参与劳动力市场政策设计,在扎根于中国大地的基础上,以国际化视野重构学术版图。


展望未来,上海财经大学劳动经济学科将继续坚持立足中国实际、接轨国际前沿的发展理念,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相信在新一代学者的努力下,劳动经济学科将在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民生改善方面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让学术智慧转化为民生福祉。

撰稿人:方鹏

 校稿人:施思


联系我们
地址:上海市国定路777号
邮编:200433
E-mail:wxb@mail.shufe.edu.cn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