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依托百年商科底蕴,凭借顶尖学科实力、国际化的科研视野和优质人才培养体系,稳居全国经济学科第一梯队。回望学院的发展之路,是一代代经济学人的砥砺奋进与薪火相传。从上世纪30年代马寅初先生设立经济研究室播下火种,到1980年经济学系成立,再到2000年经济学院建立,承袭了经济学院(系)四十五年学术文脉,为社会培育了七千余名经济匡时之才。2025年,迎来了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建院25周年暨建系45周年,学院特推出“经鸿•师说”系列人物报道,探寻“大先生们”的治学理念,弘扬教育家精神。

本期“大先生”是上海财经大学原教务处处长、经济学院教授何玉长。何教授在上海财经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座谈会和表彰会上,回顾了自己在党50年历程、个人成长及执教生涯,分享了从知青到学者、投身教育科研的奋斗之路,并对学校发展寄予厚望,以老党员的担当为大家树立了榜样。
不负时代不辱使命
何玉长在上海财经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座谈会和表彰会上的发言
各位来宾、领导和同志:
欣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4年华诞,作为一名党员我追随党的步伐也有半个世纪。抚今追昔,感慨在党50年,聊以慰籍:不负时代、不辱使命。
与建国前老一辈共产党人腥风血雨的革命经历相比,我们生长在新中国初期的一代人何其幸运!我见证和亲历了党领导新中国的成长和发展,当然也经历了成长中的艰难曲折。更幸运的是,我亲历了近半个世纪中国改革开放,见证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
50多年前,我还是一名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插队在赣北山区。在艰苦的劳动磨砺和农业生产实践中,我逐渐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新农民,也和当地社员有了深厚的感情,得到基层党组织的重视和培养。1975年6月21日我被批准入党。“七一”前夕,生产大队党支部举行新党员宣誓仪式。会议室内20多位老党员集聚一堂,见证我们的入党宣誓,汽油灯光照亮着白墙上的红色党旗,还有党旗下四名新党员激动的脸庞。我们举拳宣誓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在场的老党员如今超过半数已作古,我的两位入党介绍人也离世多年。在此我对他们深深的缅怀。
岁月匆匆,中国迎来了重大的历史转折期。1977年冬,下乡第五个年头的我走进了恢复高考的那场令我激动又紧张的考场。命运眷顾,我幸运地被录取江西大学(现在的南昌大学)。大学毕业后我留校任教,承担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1994年身为副教授且年届不惑的我考取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我加盟上海财经大学,从事理论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一路走来,我从广阔天地到大学校园,从经济特区的厦门到改革前沿的上海。在党的阳光雨露下,我一步一个脚印,稳健而踏实。
我的执教生涯恰逢改革开放时代,不负时代重托,我和许多上财同仁一样孜孜不倦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育人才。我执教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和宝贵年华在上财渡过。长期以来,我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将课堂教学尤其是本科生教学视作为师要务。当然,大学教师不是简单的教书匠,课堂教学内容需要理论研究成果作支撑,作为硕士生或博士生导师的教授更应如此。如果没有理论研究,落后于学科发展,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更莫说教授。身为党员教师,更不能辱没教书育人的使命。
课堂教学和理论研究均需要吸取实践养分。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既是课堂教学和理论研究的对象,也是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基本内容。实践为教学提供案例,实践为理论研究提出要求,理论成果为实践提供解决方案和理论指导。
我在学校从事教学和管理20多年,无论是在经济学院还是在教务处,我身体力行本科教学、本科人才培养、本科教学质量监控、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和管理。在承担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的同时,我为本科生上课从不空缺。2000年学校第一次由学生评选“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我很荣幸入选并当选为首届“教书育人标兵”。我很珍惜这个荣誉,比我先后多次获得市级、国家级荣誉还要珍惜。以经济学教学和理论研究为职业是我荣幸,我与无数莘莘学子相伴,教学相长,相互成全。为此,我感谢同学们,一日为师,终生为友。
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大数据无处不在,互联网无处不通,人工智能无处不能,由此必然引发高等财经教育在学科体系、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全面改革。作为我国财经高校领头羊的上海财经大学,更应不负时代重托,迎接信息技术变革和新兴科技发展的挑战,抢占财经教育改革的先机,打造国际一流的高等财经学科。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上财建设和发展也任重道远,但行则将至。我祈愿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上海财经大学将不辱使命,融入新时代、迎接新挑战,促进新发展。作为身处退休环境的老党员,不辱使命要从细微做起:虽然退出了工作岗位,还要保持晚节,遵守党纪,履行党员权利和义务;在社会公共活动中见文明、有素质;在家庭生活中妥善处理亲情关系,促进家庭和睦;保持身心健康以减少社会负担;保持乐观向上以促进社会和谐。
(2025年6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