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鸿之行 · 行走思政课 ∣ 经济学院开展2025级研究生新生“行走思政课”活动

发布者:杜雨晴发布时间:2025-10-09浏览次数:10


9月28日,经济学院2025级研究生新生一同前往虹口区开展“行走思政课”活动,参观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提篮桥监狱旧址与远东反战大会旧址,使同学们直面战争之殇,赓续守望和平,扶持正义的人文精神。本次活动由研究生辅导员王蔚、王佳瑞带队。


铭记庇护历史,延续人道光芒

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参观了承载着特殊历史记忆的犹太难民纪念馆,回顾了二战期间上海为犹太难民提供庇护的往事,了解了那段跨越民族与疆界的人道主义历史,深刻感受到在至暗时刻人性所闪耀的光辉与生命的韧性。



那些颠沛流离、绝处逢生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每一位同学的心灵。大家将深刻铭记这段历史,珍视和平,为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平的世界贡献青春力量。



领略司法建筑,感悟历史回响

同学们的第二站来到了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提篮桥监狱旧址。这里不仅是远东规模宏大的监狱建筑群,更是见证了中华民族从屈辱到自强的历史转折。1946年-1948年,这里先后审判了数百名日本战犯,是中国抗战胜利后行使司法主权、伸张历史正义的重要场所。


漫步在这座百年建筑群中,厚重的砖墙仿佛在诉说着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这里曾囚禁过众多近代革命志士,见证了革命先辈们不屈不挠的铮铮铁骨,也见证了中国人民反抗外侮、追求民族独立的坚定意志。


同学们驻足于战犯审判旧址前,深刻感受到历史正义终将得到伸张的必然规律。通过了解提篮桥从殖民统治工具到人民司法象征的转变,大家更加坚定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信念。



回望九秩风云,铸就和合丰碑

同学们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与追思,齐聚在远东反战大会旧址。这处见证了1933年国际反战力量团结抗争的历史场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与深厚的人文底蕴,成为展现上海作为国际进步力量重要舞台的生动缩影。


驻足于此,旧址的每一处细节都承载着当年各国代表为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捍卫世界和平而奔走呼号的珍贵记忆。与旧址遥相呼应的是今日虹口区鳞次栉比的现代化楼宇,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聆听到了历史的呼唤,深切感知那些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以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这段跨越时空的行走,让历史书上的记载化为浸润心灵的泉源。从虹口区的人道主义庇护,到提篮桥的民族抗争与正义审判,再到北外滩反战大会上中国与国际进步力量的紧紧握手,同学们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超越国界的共同愿景。大家深切体会到,历史的接力棒已传递到自己手中,唯有铭记历史、开创未来,才能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为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公正的世界贡献青春力量。



学生感悟


2025级金融硕士蒋蕊琦:

站在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展柜前,泛黄的护照、磨损的行李箱与黑白照片里的仓皇眼神,瞬间将我拉回那个动荡的年代。曾经,上万名犹太难民辗转来到上海,在狭窄的里弄里寻得一隅安身,而这座城市也以包容的姿态,为他们撑起了乱世中的“生命方舟”。展厅里,一封犹太难民写给上海邻居的感谢信,字里行间满是跨越国界的温暖;墙上密密麻麻的难民名单,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个个曾在绝境中挣扎却从未放弃希望的生命。走出纪念馆时,阳光落在“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石碑上,我忽然懂得:这段历史不仅是对苦难的铭记,更是对人性善意的致敬。


2025级金融硕士付中易:

在犹太难民纪念馆,我看到不同民族之间在危难时刻的相互帮助,这体现了人类命运相连的珍贵情感。提篮桥监狱曾关押过许多革命者,他们虽然失去自由,但始终坚守信念,没有放弃对光明的追求。反战会场如今虽已沉寂,昔日的呐喊仍然昭示着和平的珍贵与抗争的必然。他们的声音至今仍有意义,提醒我们珍惜和平、勇于抗争。这次参观让我深受教育,它让我深切体会到,跨越国界的正义守护、狱中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为人类和平而战的无畏呐喊,共同铸就了这座城市乃至中华民族的红色血脉与精神脊梁,激励我们永续传承,砥砺前行。


2025级金融硕士杨蕴琦:

参观犹太纪念馆、提篮桥监狱旧址与远东反战大会旧址,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沉重对话。犹太难民颠沛流离的求生之路,反法西斯志士在狱中的坚毅目光,远东反战会上响起的正义之声,共同构成血与火的历史注脚。这些遗址不仅是伤痕的见证,更是永恒的警钟——当仇恨与偏见蔓延时,文明何其脆弱。站在历史交汇处,我们当以记忆为刃,斩断循环的枷锁;以和平为帜,守护人性的微光。每一次驻足与沉思,都是对历史的回应,对未来的承诺。



供稿 | 杨蕴琦(学)

供图 | 梁姝楠(学)、周喆佳(学)、王佳瑞

编辑 | 杜雨晴

审核 | 金晓茜





联系我们
地址:上海市国定路777号
邮编:200433
E-mail:wxb@mail.shufe.edu.cn
扫码关注我们